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小計:我與Ukulele相遇12週年

每一次到4月7號這一天,我不會忘記那是我與我手上、我身邊奇妙的四弦琴相遇的日子。


關於和Ukulele邂逅的故事,朋友們多年來已經聽我說過很多次了,今年便不再講了。

古老的文化裡面我們將10和12分別算是重要的時候,上有十天干、下有十二地支。

很多時候我們會以「十」為單位去計算,例如十年日記、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Lol

而12其實也有一個輪轉的感覺,例如十二時辰、十二生肖、十二星座,一年有十二個月...

當然我對這些並不是真的太多瞭解,但我想在這個與Ukulele相遇的12週年,或可算是特別意義的年份。

趁著紀念12週年的旅程,在尚且得以生存之際,我也想小計目前在工作上的區塊與分類。
————————————
如果踏足Ukulele與音樂的工作,我想我大概可以把我的觸角分成幾的部份:

◎現場演出:
這是我嚮往、渴望,但同時卻又是我收入最少的項目。
只有很少數的機會可以獲得合理報酬的演出機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我不夠精彩。

其次則是我沒有什麼「抬頭」、在行銷上我也沒有什麼團隊,沒有流量、沒有協會、沒有社團...

但我仍很幸運偶爾能得到一些演出機會,有部份來自前輩的照顧、有部份來自合作夥伴的安排。

雖然疫情算結束,各地的音樂節嘉年華也會再陸續開始,但去那些活動不但不賺錢、絕大多數還要自掏旅費。

但是我一定會持續走出去!

為的是人與人的連絡;真實的接觸交流,會真的得到更多不同。
除此之外,我絕大多數演出的舞台應該是在路上~~~在「網路」上。

網路上的演出就是像FB或YT這些平台,放上我的錄製。我並不是Youtuber,我經營12年訂閱數差不多將將1萬,說是Youtuber會被笑死。

因為我的重點並不是在衝流量、不是在衝點閱,而是我在「演出」。

這個時代就是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舞台,喜歡的你就來看,不喜歡你就不要看。

不過,顯然也還不夠精彩,所以我不會想去設什麼打賞按鈕,因為我知道那些沒什麼幫助。
——————————————————————

◎音樂專輯:
這是我熱愛、喜歡,但其實也是收入最少的項目。
首先我承認自己的作品本來就是在很有現的預算成本下制作,它的品質實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當初要做第一張專輯的時候,亦師亦友的前輩也曾告誡我最好不要這樣隨便就交出這份作品。

可是我想了想,我不要等。因為如果要等到夠好才交出我的作品,不知道要等多久,萬一活不到那時候呢!?

所以我從2017年開始發表了我的原創音樂專輯,一路到現在我還是把這件事情放在我的年度行事曆中。

「CD」這種東西大概只剩下少數人在購買,我是少數人之一。同時我還繼續在製作,實際嗎?不。

雖然家裡堆著上以千計的CD專輯庫存,就算去很多演出也很難賣完,但我還是決定要製作,至少目前是。

這裡就很感謝一些熱情的聽眾,對於專輯的支持、捧場,甚至是抖內,我都銘感在心。

對於音樂專輯的創作我也一直有想法與計劃,和更多樂器的合作、和不同音樂人的協作...

這些事情實踐起來首先要花錢、其次還不一定回收得來。但為什麼要堅持繼續做?

因為熱愛、喜歡,所以能有做下去的動力。
不知道會不會有對音樂失去想法的這一天?趁著心裡有好多旋律、好多編曲、好多想法想要實現

希望自己的有限能力可以漸漸越來越做到更精彩的呈現,那自己也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

◎樂器買賣:
這幾乎是帶有使命感在做的一件事,你很難想像&瞭解,但我試圖希望你明白,所以會多說一些。

有的人會這樣說—
「你老師就老師,好好彈你的琴、好好教你的課,你賣什麼琴?」
「賣琴的事交給樂器行店家去分工就好了,這個你就別淌渾水吧?」

是吧,這樣聽起來沒什麼問題,似乎也很有道理。

只是請注意到,我在做的事情不同的在於我親身的參與這件事情所造成的本質差異。

每一把我賣給你手上的琴,都是經過我和我的修琴師傅夥伴(四哥or其他師傅)「設定好的」,才交到你手上。

這是很多年前從夏威夷的賣琴網站HMS(Hawaii Music Supply學習到的概念,而在許多年前,在Ukulele很流行的時代

但台灣所有賣Ukulele的樂器行卻幾乎沒有能力做到「設定」的事,而當年只有台中的何耘東師傅(阿東吉他)能服務到Ukulele。

所以當時候買琴,都要先寄到台中去給阿東師傅調整設定後才寄回來。(到現在能設定Ukulele的師傅還是很稀少)

後來意識到的困難在於「師傅的手感不是你的手感」,所以我開始思考細節的調整怎麼去做到最佳化?

有幾次,都是直接軀車跑上台中,現場等阿東師傅再處理;可這算是遠水救不到近火。

一直到後來認識Alulu這個品牌的老闆,以及認識他們的元祖員工Tess,問他們都找誰維修,才知道「四哥」的存在。

四哥基本上是「什麼都修」的師傅。這樣的師傅你不能期待他是為了你的樂器而專精存在的,我告訴你,Ukulele市場養不起一個專精的師傅,師傅會餓死。

所以四哥一定是跨足鋼琴、吉他、提琴、電音...哪怕是中樂器我也見過他修的。這樣維修的匠人為什麼要什麼都修?
很簡單,因為這樣才能溫飽。

於是我和四哥認識初期,我也花了好多時間在和他溝通&磨合,很多問題甚至四哥一開始也處理不到,我還是要北上去找阿東師傅
但是我回來就告訴四哥說「喔~可能可以試試這樣做」;然後下一次我們才又改變方法、改變工具...

這麼多年的過程中,我們不止一次遇到無法搞定的困難,或者嘗試到大半夜、或者連續好幾天無法克服問題...

你覺得這裡的標準依據在哪裡?

其實在「我」

因為以四哥來說,他的樂器功底是尼龍弦吉他;但是以彈奏尼龍弦吉他的方式來測試Ukulele,那就未必適合,光是手勁的運用就不一樣。

但或許有人就是用尼龍弦吉他的那樣彈法在彈Ukulele呢? 那我就沒辦法滿足,我不會說那一定是錯的,但那就不是我一路在教授與推廣的彈奏方向。

所以我的樂器設定,與四哥不斷在磨合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依據就是「我的彈奏標準」去檢測。(有時也交叉參考四哥的手法)

這想起來也是有局限的,因為我彈奏Ukulele的方法並不能代表所有人;所以我的設定也只是具有一部份的參考值、不代表絕對完美與正確。

也因此在多年的時光流逝中,有時候有機會再拿到以前設定的Ukulele,會很明白的感到不足,因為「我在進步」,所以標準也在進步。

但回到「賣琴給你」的事情上,同時做為一個演奏家、做為一個老師的身份,如何說服&滿足「之所以賣琴給你」的理由呢?
我的理由至少有三點:

1.這是我覺得真的很不錯的琴~並且我希望更多人知道他們的好
每一把我賣的琴、我推薦的品牌、款式,主要的前題就是「我自己也覺得喜歡」。在眾多品牌款式、茫茫琴海之中,隨便數來都有幾十款不同選擇;可真正為我自己嘗試過,覺得喜歡、愛不釋手的,僅有非常少數,才會成為我可能推薦給你的琴。

這不是說我沒提及的就不好、不是說我沒拿來彈的就不好;每個人、每家店都有自己喜歡的、認可的品牌。有些品牌受大眾喜歡、廣為玩家所知,這種品牌不需要我再推波助瀾,因為我說的「使命」就包含「要把好的琴推薦給更多人知」

例如我以前彈aNueNue,為什麼現在又不彈?難道他不好嗎?絕非如此。aNueNue在倆兄弟聯手經營下,現在早已躍身國際市場上當紅寵兒,可說是華人品牌第一能見。這不需要我再多為他做什麼,滿大街都可以買到。所以我便不會再把心力花在曝光他們的琴、推售他們的琴;因為「不需要」,這並不能代表他們不好。

又再比台灣高雄本土品牌Millar,在多年經營下,他們除了在台灣本土的Ukulele老師、樂手與店家裡都有一定能見度與支持外,更履履接到英國、日本、中國大陸等地的高階訂單;像這樣的品牌又何需我來多出什麼力?

那我過去&現在去推廣的品牌呢?例如2012年初出茅蘆的ACE,我永遠記得創辦人阿倫許下宏願說不想要華人只能一直做代工,想要好好做一個能登上國際舞台的好琴好品牌...好!那琴也真不錯,我來幫忙推ACE!

兩年後,認識貓頭鷹OulCraft,初期兩兄弟是真有幹勁也是好聲音好手藝,可是那個琴的手感沒有很合我的喜好......花幾年時間慢慢討論、瞭解彼此更多一些......同時偶爾曝光一下、讓大家知道還有這個選項,更精美更優質。

五六七年就這樣過去,直到兩三年前,覺得在溝通討論的部份越加成熟完善,而市場對於手工、高階的琴款也比較能接受......毅然決定要更大力的去推薦玩家琴友學生們認真考慮貓頭鷹OulCraft作品;至今我和貓頭鷹認識10年,真的要一起做事。

推薦日本的Kiwaya則是希望提供一種不同視野的「工廠琴」。Kiwaya我只推薦&引進Made in Japan的部份,他們有一些和台商代工廠合作的款式,我就完全不碰。

其實台灣在早年曾經有其他前輩先進引進過「一批」,僅此一次,沒了。原因很簡單,絕對是「不好賣」&「利潤低」。開店不考慮這些是要倒閉的,養不起員工的,任性不得的。

受到前輩Annier邀請了渡邊海智等日本演奏家來台灣的緣故,我們得以有更多的機會去認識日本市場&廠商;後來,也引薦香港夥伴Emily邀請渡邊海智、勝誠二等人到香港演出。

因此,我和Kiwaya的新一代社長是在大概六、七年前初次到日本的時候碰面認識、之後又到上海樂器展見面&聊天;當時Kiwaya並未完全交接到新社長Michi手上,而是仍在Kyoko社長的掌權;

那時候的風向使得Kiwaya有考慮把產線從日本更多比重、更大量移交到中國大陸的台商知名代工廠,以獲得更低廉的成本與更高的利潤。這很正常,當時全世界都在這樣做,不論是Pono、Romero Creation都試過。

但我在當時就有點雞婆的、交淺言深的勸他再考慮長遠一點,我說市場確然會有許多低廉價位的需求,但對於「樂器」市場來說,低廉並不是永久的真正需求,那只是熱潮之下的炒作產物而已,等風潮狂熱過去,終就會回到面對品質的考驗問題。

市場終究要從「量」轉到「質」,早進場的人或許可以靠「量」賺很飽,但他們一定會在「轉質」之後退場,否則你看早年那些賣彩琴的廠商現在還有嗎?差不多消失&轉型了吧?(但聽說中部早年賣彩琴的廠商賣到後來開超跑就是了)。

保有日本製造是對於自家品質的堅守與驕傲,如何可能在轉移到語言不通、文化不同的產地之後又能保有日本製造的細膩?這是很難兼顧的事(我當時應該是用了impossable而不是很難);一杯咖啡一根菸,後來的結語是「說不定以後能一起做點什麼」。

於是2022年,疫情即將過去,而逢日幣大貶至近二十年新低,我想到Michi。在22年的初夏我聯絡他,問候近況。聊著聊著,我就跟他說「我其實也很想幫你推Kiwaya的琴,但我說真的只對那些Made in Japan的有興趣」;而他說「好啊!你如果願意幫我們推,那是很好的,我們來試試吧!」

原來,公司的經營已經確實交接轉移。在過去,Kiwaya是更加謹首日本內需市場穩固為優先;但在新社長Michi接手後,或許有更多的企圖想要讓Made in Japan的品質被更多人看見。

做為策略聯盟,他們協助台商品牌在日本推廣;而台商協助他們在中國大陸地區去銷售Kiwaya品牌。 而我說,我有我劃定的市場客群,我希望服務的是優先考慮「品質」而不是重視價錢低廉高於一切的客人,包含我自己的學生也是一樣。

因為我相信很少人是真的買不起品質好的樂器,那只是差別在於願不願意投入而已,又不是上百萬的小提琴或吉他,少一個零就都幾乎是封頂的樂器,沒什麼好覺得昂貴的;會覺得昂貴的原因更多只是因為你認為它不值得而已,而我要帶給你的就是值得的那些。

這絕不代表市場的全貌,但這是我自己劃定的區塊,因為我不可能什麼都服務到。


2.這是我為你費心安排&把關的琴~
每一把我賣給你的琴,從廠商出貨之後必然到我手上,我和四哥一起檢查調整校正,才去你的手上;絕大多數我看得到的問題,就會在這些時候排除。因為這是我的專業,卻不是你的專業;所以我做的事情是以我為你考量為出身,從我的知識經驗與資源去幫你安排到相對更好的琴。

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多做的這些事並沒有多賺你的錢,這些服務的目的是什麼?回到「使命」的出發點,我希望你從這項樂器的彈奏經驗上可以得到更好的體會,你會更願意接受它是一項真正的樂器存在,而不是玩玩而已的「黑白按按」。

唯有一個比一個人更多的認定這Ukulele是一個「動真格」的樂器,我的未來才可能更少孤獨、才可能更多精彩。 廣度的事情,過去十幾年,很多人努力把它用各種方式推出去了;現在需要做的事情可以更多從深度著手。

回想起以前的年代,買到一把KALA的亞洲相思木古典琴頭就開心得要命,覺得自己拿到的已經是很好的樂器,全單板!兩萬台幣!可以飛天遁地!

現在我只會說「還不錯看」而已,但如果你來問我,我就不會推薦給你;當然如果你喜歡,你還是買得到,只是那就不是我會提供的產品。

因為過不了我自己這一關,我根本Set不好,又怎麼交給你呢?

所以第二個理由是「我為你費心」
我常跟我的學生說「你跟你老師買琴是天經地義,因為你老師會為你費心,就算他賣你琴賺你錢又有什麼錯?」

關鍵是我的豐富經驗、我的充實歷練,我確定我真的能為你做好這些安排,這樣難道還不令人安心嗎?

偶爾還會有人在說買琴一定要當面試、一定要現場挑;在我這裡就未必。

我從以前就對這句話打問號。因為我懷疑「這是唯一解嗎?」
我從夏威夷網站買琴寄回台灣,為什麼我就不堅持到現場試?
另一個懷疑就是「又不是很會彈,音都不調,是要試什麼?」
因此我就格外注意我的專業,我就希望像夏威夷網站這樣。

因為「現不現場試」,琴拿到手都還是要設定的。沒有一把琴不用設定就直接可以100%Match你,除非你不講究。

世界上沒有不需要磨合的夥伴、也沒有不需要熟練的工具;又怎麼能期待有不需要設定的樂器呢?

所以我也一直很感謝信任我的琴友、學生,我唯有繼續仔細、用心,我才配得上你們的信任與放心。


3.完整的後援與齊備的資料庫~
「琴」是一個樂器本體,但它上面有很多重要的、週邊的零件。在與琴為伴十二年的歲月中,這些零件也沒有少讓我頭痛。幸而是我陸續有幸可以接觸產業更深一層的支援;從琴弦、到琴袋、琴盒,骨枕、木材、旋鈕、拾音器、塗料、溶劑、刀具、機器...

製作樂器確實是一個「輕工業」與「工藝」,關係到許許多多的細節。我們手上的成品或許看來簡單,卻是得來不易。木材供應商要如何把木材由產地「合法地」進行運送、乃至買賣之後,如何妥善的定置、乾燥...

而樂器工廠是什麼樣的分工、分部;小規模的製琴工房在2人或3人的情況下是怎麼生產?一個人的個體製琴又是怎麼完成......

琴弦怎麼做的?又有什麼差異? 骨枕如何製成?又有哪些不同?
拾音器的研發與設計,考慮到的種類、模組有哪些優劣好壞?
旋鈕之間的精度,重量,電鍍,還有裝飾的工藝該怎麼取捨?
琴袋琴盒的設計到生產、打樣到量產之間經過哪些討論......

這些年來我幸運有機會接觸許多,從接觸中一件一件的去瞭解,因為「不恥下問」所以一步一步的去認識。
不過,坦白說還有很多要學的。

但這讓我在賣琴之後能備有更完整的後援資料庫,我知道什麼問題該怎麼解決、能解決到什麼程度...

這使得我更瞭解自己所推薦的琴,在售後將如何更好的服務到使用者。

這很費時費心費力,但如果我不這麼做,首先我會過不到我自己這一關。


基於以上三點,很多人鄙於從事商業買賣行為,可是我並不以賣琴為恥;相反的我很確知我帶到你面前交到你手上的,必然是不錯的。

但我的使命感是希望可以做一點影響,如果產業的標準可能日漸提升上來就好了。(我想太多了)
————————————

◎授課、教學:
這是我收入主要的來源,卻偏偏也是我無法提供太多的服務。在12年間,其實經過了幾波轉折、方法也改變不少。

一開始我也跟坊間的方法一樣,到音樂教室配合安排學生、教學,那時分成個人班與團體班,但是我很快捨棄團體班的模式。

團體班是一個易於得到更多收入的方法,但我的能力所限,很難在技術教學上更好的深入,因此我後來便不再提供這個項目。

一對一之後,會發現自己能填滿的時間太制式,每星期會固定把時間佔用,不但是老師,就算是學生也一樣無法動彈;這對於偶有演出行程的我非常不便。

又,製作音樂、錄作品時也會需要大量集中去產出內容,被日常的排課打斷,時間零碎,亦不理想;常常請假也不是辦法...雖不滿意,但這樣的日子我經過了幾年。

直到五年前,在學生的提議下,嘗試用錄影函授的方法,與學生往返教學,意外發現這個方法是適合我的,也確能達到成效,因此就轉換成沿用至今的「網路教學模式」

關於網路教學,我在每一年也都會固定分享心得,就不在這裡多說,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我的相關文章來瞭解,只要打「G.J.Lee 網路教學」就有了。

然而,這種「師徒制」的入門學生的方法,在與學生往返之間,其實也會耗費很多時間,這使我面臨的問題是「我不可能多收學生」
到累積了一定的授課影片資源後,我藉由新拍攝的授課影片之際,將舊的授課影片整理成一套課程,供需要自學的人可以參考...

購買自學課程的人,我只提供影片&教材,就不提供額外的指導與照顧;而建立入門學生的,則是會有仔細的作業批改與進一步指導的部份,並且在日後有終身制的方案延續更深入的指導。

我在教學上的想法就是「我不要被續學費綁架」
所有坊間的老師都在討論「要怎麼讓學生續下一期的課」,「怎麼留住學生」

我非常不喜歡這樣。因為學生要學習應該是自願的、不是被誘導的。

所以在我這裡,我其實在建立師生關係上面越來越加嚴謹小心,甚至我多半希望可以勸退不是真的需要我的人。只因我的時間真的有限。

我想改變一點點這個市場學Ukulele這項樂器的心態。你不應該學了五年八年還無法獨立自學、不應該跟一個老師跟了很久還無法出來自己玩,這不是我認為跟隨老師的真義。

在我求學時,我的老師引導我思考,他要我們可以獨立思考,不是一直靠他引導。所以我帶學生我也要你以「可以自由去玩音樂」為目標

總不能跟我學了好幾年,還在等我給你出作業?
如果是這樣,那就是我的錯,因為我沒有踏實的傳授你、沒有好好的教導你,使你過了這麼長時間,仍需要依賴我才能前行。
因此在教學方面我的終極目標就是「學生不再需要我」為原則

我認為學什麼都是一樣。 沒理由你跟一個老師學很久很久,卻還不能成長到足以自立自強的地步~~~~~除非一開始就不是以這樣的目標在設計課程。

那我豈不是跟你耗不完了!? 我才不要。 我趕快把你教會,我還要去教別人,我希望我能幫到更多真的想把Ukulele彈好的人啊!我怎麼能一直跟你耗!?

如果一個醫生醫了你十年二十年,你都一直要依賴這個醫生,那這醫生難道沒有問題嗎!?他到底是在討生活還是在懸壺濟世?
我簡單的頭腦思考起來就覺得這樣不對。

而老師跟醫生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看出問題、指出毛病、提出解決的方法、陪伴、引導、修正、改進......

我不需要帶著一批我的學生浩浩蕩蕩的到處去,我希望的是真正幫助我的學生能夠真正把音樂玩好,然後就可以離開我了,別黏著我。

因為這樣子的教學設定,所以我非常著重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與扎實度,但是因為我希望大家有「共識」,所以我一定會把醜話講在最前頭,我不希望學生抱有幻想而來

Ukulele在早年被業者炒作成「很簡單學」的東西,但是大家卻忽略它「易學、難精」的特性,太用小兒科的心態來看它,導致很多失落。

其實很多失落的來源在我看來就是基礎工夫下不夠而已。

我小時候學過鋼琴、學過胡琴、學過薩克斯風,我都學得不長,所以也不太厲害;但是我學的這幾樣樂器,從沒有任何一項在幾個月內就教你彈〈天空之城〉、就教你彈〈情非得已〉的

我看到的樂器學習,在前期都必須很真真切切的把樂器如何掌握、聲音如何發出、姿勢如何安放,乃至樂譜如何看讀去講到、認識到;然後再從單音、音階、旋律、和聲、和弦...進而才可以漸漸開始演奏......

但是在Ukulele的教學市場根本是所有樂器最畸型的存在,而我的堅持顯然就是跟這個存在對著幹,我也不明白到底該怎麼解釋這些事情,但我說的就真的是我看到的、我疑惑的。

我能做的事情只有「我不這麼做」,沒有別的。
而極少數的人,可能也認為我的想法有一點道理的,會願意相信我這一套,會願意跟我踏實的從基本開始好好累積。

我去找羽毛球教練學球,半年都還沒練到什麼殺球、挑球、放球或切球,半年都在場地裡跑來跑去,做簡單的揮拍與扎實的擊球...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只學了半年,我不知道要多久教練才會教我那些
但反觀回來學Ukulele的情況呢?

不要笑。這有一半的責任在玩家身上。因為玩家相信有些人說的「好簡單的樂器」的行銷話術,才會去期待自己真的可以在超短的時間就能掌握一項樂器、演譯一些音樂....

但那些根本讓人聽不下去的,斷斷續續、節拍不穩、音準不調、撥弦不實、曲不成調、泣不成聲的,叫音樂嗎?

我為什麼要這樣討好學生?
我這樣騙學生真的是為學生好嗎?
這不是上下交相賊、上下交相利嗎?

喔因為主要是希望學生可以快樂、得到放鬆、得到愉快、娛樂,抒壓,他們可以願意交下一期的學費,繼續支持教室的生意。

Ok,但你就不要找我。

我一定會跟學生說真話,在我的專業、我的能力,我看到我聽到的,我就是會跟學生說;我不是現在要求你,但我要你知道有這個問題。至於現在你的程度應該做到什麼,另當別論。

但我不會明明沒做好跟你說很好、我不會明明沒做到跟你說ok;因為騙你對我沒好處,對整個環境沒好處,對Ukulele沒好處。

這是我大學一年級我的老師教我的第一堂課,做一個負責任的人首先就是要對自己誠實,意不誠如何正其心?

玩玩而已,幹麻這麼嚴肅? Ok,但你就不要找我,我沒空陪你玩。

對我來說,樂器與音樂真正好玩與美妙之處就是在於「當我能彈出滿足自己、甚至觸動他人的音樂」那才是真正的玩。

就跟打球一樣,我練了幾百球,就是為了在球場上切磋比賽時,可以跑到、打到、接到、追到、控制到。

也跟做菜一樣,我練了幾千刀,就是為了能切出薄而透光的月暈,就是為了入口之後的那種感動....

就跟很多事情都一樣,這些道理我覺得很奇怪,大家應該差不多都懂,為什麼放到Ukulele學習樂器上面就忘了?

但,不是我的學生我管不著。

所以我也只會要求我的入門學生而已。雖然因為時間有限,心力有限,我照顧不到很多學生;但我希望他們更好成長,待以後放飛出去,或可以影響更多人。

——————————————————————
◎記錄、開拓視野、分享:
這一件工作項目應該算是完全不賺錢,但是我視為工作在做。很多事情做&不做是一念之間,我希望的是可以藉由自己的機緣,讓大家也一起看到更多。

或許眼尖的朋友會注意到,凡是我去參加活動、音樂節、樂器展、嘉年華、演出....我經常會拍攝影片or照片去記錄,並且跟大家分享。

隨著網路的進步,以及拍攝剪接的方便,我也一直希望可以呈現更多這方面的新鮮事跟大家一起成長。

以前有琴友前輩試著做過Ukulele雜誌,但目前除了日本的雜誌有穩定在出,再來就是英國的雜誌吧。

我沒有辦雜誌的能力與資源,但是我會喜歡、也樂意把這些自己看到的有趣的、有意思的事物、器材、活動、概念,或是想法去跟大家分享

例如在硬體上有像是四弦趣談的節目,去製作一些介紹琴弦、介紹琴款的影片;這些不全是為了賣琴,千萬別誤會。我在想做的是一些真的有深入的介紹與談話

跟各位分享的是平常坊間不容易看到或聽到的,確實很不錯但沒什麼人講解的、不知道特別在哪裡的東西。

也例如特別的背帶,優劣的分別與適用的時機...還有像是調音、換弦、維修、設定調整的一些記錄....

我想做的事情是把觀念普及化,把Common Sense給它提升一些

我做的是都不是沒人做過的,以前都有前輩在做

只是諸多原因,前輩沒有繼續做了

Ok,那我如果有一點能力,我就多多少少做一點,做得好or不好,事情總得有人做啊。
有一天我做不下去了,只希望也會有人願意做。

不然你們都會說那個《啥烏克》的節目很好,那很好有什麼用?
你們也支持不到他們繼續做下去,因為這沒辦法啊。

一個人到底要做一件事情做多久、做到什麼程度,這不是任何人可以控制和安排的。

誰知道當年手機帝國霸主Nokia會說垮就垮?
你看現在蘋果最厲害,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他會變成下一個Nokia?

沒人知道。

但是

總會有人把這個「好」傳下去吧?我願服務。

——————————————————————————
12年看似很快,其實也很久。我自己也不知道有沒有下一個12年,不論是生命、或是現在從事的這份志業;人生無常,你說得準嗎?
每個人的起起落落,都不是誰有辦法預測的;我也看過一些,世情冷暖、世態炎涼。

我每一天的生活沒有一絲放鬆的感覺,耍廢對我來說是我不能接受的事情

人生就這樣走一回,我想帶更多精彩,我不想自己未來有遺憾。

就像《暗戀桃花源》裡面,導演對江濱柳說的那句話一樣:

「你現在不好好演,到下一場戲等你老了、躺在病床上,你就沒有回憶了!!!」

傻就傻、衝撞就衝撞、執著就執著、不一樣就不一樣......
但,繼續努力吧,雞湯,G.J.Lee

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我後來就不寫譜了

【我後來就不寫譜了】
一開始我寫譜,因為我那時候看很多人都在要譜、然後很多人都在分享譜,好像「樂譜」是一個那麼寶貴那麼至高無上的物件,發文發帖只要附譜,人氣就會比較高,去團練,只要誰收集的樂譜資料多,就先肅然起敬......

所以在很久以前我也跟著寫譜,把我演奏的獨奏曲寫成四線譜、五線譜...用Guitar Pro啦、Musescore啦...也有一陣子認真的、嚴肅的要把這些自己改編的烏克麗麗演奏曲寫成樂譜、分享給琴友們。

確實哦,有譜分享的時候,大家真的是比較捧場、比較有興趣......一個又一個的感謝再感謝......好像因為我寫了譜,終於讓你也能彈奏這首曲子了一樣那麼開心。

但根本搞錯了,很多人下載樂譜根本只是在收藏,就跟買一堆書但不真正去閱讀的人很像...甚至多數人是耐不下性子去練一首曲子,一首我演奏的流行歌曲。

拜託,你知道嗎?像我編那些流行歌曲根本沒這麼難,演奏這些流行歌曲根本沒這麼難;把曲子寫成樂譜反而麻煩多了(對我來說),要去敲敲打打鍵盤就為了鍵入那些明明可以簡單聽出來的旋律、簡單聽出來的音符和節拍變化,卻一定要我轉成Tab譜你才懂得識讀......

搞錯了吧?音樂為什麼是從譜面去解讀優先,而不是用耳朵去解讀優先?我們有音樂可以「聽」不是嗎!? 又不是古典樂沒有原作錄音檔可以聽、非得靠樂譜傳遞不成...就我彈的那些歌曲,那還能有什麼算得上「難」的曲子嗎?真正難的我也彈不出來,你知道嗎!?

就說這些流行音樂、民謠、動漫、遊戲、電影、戲劇的歌曲好了,
有什麼複雜的?多半都定在一個調性上,而一個調性總共就12個聲音在那邊變來變去;最多到後面又給你升個調或轉個調,最多一首歌就兩個調性、三個調性...而且很大部份都是在順階音階上面去變化旋律...可能才用到7~8個音,還沒有十二個呢...

結果劈頭第一句就是:「那...有譜嗎?」
為什麼不用耳朵去聽?而要用眼睛去看?看的還是可能有錯誤(大多有失真)的內容?

這就是我寫譜時遇到的最大問題,我就是想要把我演奏時考慮的強弱、流動、連貫、分隔去寫進譜裡面,到最後就是譜裡面密密麻麻,但是要表現的東西其實只要仔細去聽就能聽出來的內容...

反而透過寫的譜,還要去把它還原到聲音上面,等於又多了一趟路程,這之中又流失了許多細節...

問:「可是光聽你彈,我聽不出來呀!」
…………
那更應該多聽了! 如果去找樂譜來看,這時候就是放棄「聽」的優先性,就像算做習題不想思考而翻到後面看解答一樣,看了解答,你就會做了嗎?省略了中間「練習思考、練習推算」的過程,你去看了解答,覺得自己ok了,但是把解答蓋起來,要你演算一次,你反而寫不全,因為你不是真的「懂了」「會了」。
—————————————
後來我基本上不用四線譜,除非在跟學生溝通編曲的運指安排時,才會要求使用四線譜來標明演奏時的路徑,如果要編一首歌的演奏,只需要寫「級數簡譜」再加上「和弦」就可以了;透過曲子段落的分析,ABC或ABAB,很容易就能把很多歌曲記住,根本不用一邊看譜一邊彈奏,除非你對你要彈的這首歌還在「學習階段」
到「練習階段」連譜都不應該去看,只是擺著提示而已,你以為你在彈什麼古典樂大曲子、或是和交響樂團幾十人在合作嗎?人家那是精密度很高、不由得分毫閃失的合作,所以要確保再確保,才要看譜,但是你又有看過首席小提琴、首席長笛、首席blabla在跟你看譜嗎??所以也不是一定要呀!!可以不必的。
————
拿到一個誰寫的譜,與你把那首曲子彈好,根本毫不相關。坊間不是很早就有流傳很多烏克麗麗神曲的譜嗎?試問有幾個人真的彈好?

我有一個學生,曾經苦苦練了某大神的某知名曲子,但是怎麼樣就是一直彈不順、彈不好,就是一直覺得「怪怪的」,後來找我討論這個事情。

我聽了這個同學彈奏,之後,我們挑一顆好一點的喇叭,把原曲播出來聽,我一個段落一個段落講解、分析這邊的強弱、配器的變化、氛圍的起伏...指觸的音色剛柔....甚至在速度上的行進感或者穩重感......呼吸......這些東西譜上都沒寫....沒寫.....沒寫.....但是有CD可以聽啊!!!有Youtube可以看啊!!!人家演奏給你聽給你看了,你為什麼不看!?

為什麼不仔細聽第一順序的曲子,而去看第二順序、第三順序的、失真的樂譜??

因為我們都太倚賴我們的眼睛了。

所以我記得有另一位夏威夷烏克麗麗名家來台灣時給我們的練習建議是關燈練、閉上眼睛練;除了更熟悉手部之外,其實也可以把專注力放在耳朵上面更多。
——————————
在教學上投入多年的經驗來說,我對於協助學生脫離樂譜有一些體會:
1.耳朵要打開:
「音樂」就是耳朵的事情,用眼睛是聽不到音樂。耳朵打開後,一首歌聽、一句一句聽、一個音一個音聽,聽明白、聽仔細,聽變化、聽相對的位置、聽高低、聽音色、聽強弱、聽......
很多人的問題根本就出在他們「不聽」,你不聽「好的」,只看譜然後自己彈,你怎麼知道你彈的是好還是不好、哪裡有問題? 「好的」是什麼?如果你要彈一首流行歌,「好的」當然是要去聽原曲囉!

2.基本的知識要俱全:
不要說學什麼多艱深的樂理知識了,只要搞懂十二平均律裡面調性怎麼規定、基本的順階怎麼推算、和弦怎麼組成,這些就很夠應付流行歌曲了...有一些變型或例外,只要從實際操作的歌曲中去累積經驗,或者多看幾集《好和弦》,就已經懂得「太多」了。
所以如果學生能夠踏實的去認識這些,脫離樂譜絕對是可以辦到。

3.對樂器的操作掌握要紮實:
第一弦第七格是什麼音?第三弦第五格是什麼音?第四弦第八格是什麼音?第二弦第六格是什麼音?
C和弦在琴上可以有哪些變化?F和弦呢?Dm和弦呢?怎麼按?能不能按好?你連你的琴都不熟,不用熟一點嗎?

節拍的穩定、強弱的穩定、觸弦音色的穩定、和弦轉換的順暢?
這些東西都比你去練習什麼輪指啦、快刷啦、甚至都比你去練一大堆節奏型態來得重要,但是通常大家都不練!

其實「練了就能把歌曲彈好」,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不練。
「看譜」雖然知道它寫在那裡,但是你就做不到,然後你覺得很難,你就放棄、換下一首練,結果每一首都很難......

可是問題是「每一首都不難」,只是你從來沒有把關節打通而已。

舉例來說好了,Burger(Ukulolo)這首曲子,很多人說練半年、練一年,然後在那邊練不好......

問題是這首曲子根本不難呀!你覺得他難是因為速度好像很快、彈的東西好像很密集...可是如果這個速度對你來說是你可以駕馭的,還難嗎?對於不會開車的人來說,放D檔滑行都快到反應不及吧?老司機跑山路呢?你能明白嗎?

曲子的速度是否能被演奏者適應,這是完全建立在彈琴的人訓練的範圍...如果沒訓練呢?
「如果缺乏有意識的訓練,你根本無法穩定掌握任何速度、速域」
沒有訓練的情況下,就算是60你也彈不穩啦、你以為慢就很簡單嗎?

那Burger是多少?好像4/4拍打起來要到180吧,那又怎樣?兒歌《王老先生有塊地》唱快一點都超過這個速度了可能。

問題就在於你並沒有訓練自己在這個快的速域裡面做一些基本的事情(例如音階啦、甚至連空弦你在這個速域都掌握不到),然後你就要去做這個速域裡面的曲子。

好像今天你連一刀一刀慢慢切洋蔥都切不準了,我還要你飛刀快切一樣,不切到手只是因為運氣而已,但是你是靠運氣彈琴嗎?
然後你就怎麼練?請問你是一刀一刀慢慢切、越切越快,還是我們就在快刀快刀的速度下直接練???

那要不要先把刀拿好?腳步重不重要?左手要扶在洋蔥的哪裡重不重要??啊你如果都不在意,你就算有放慢速度來切,刀子都沒拿好,是能累積練習到什麼程度嗎?

………這些在說的是對樂器的操作掌握,這些都還提不上進階的技巧或什麼酷炫的華麗高招,我跟你說,那些招數我反而不太會、也還沒研究到那邊。但是如果光是我把基本的工夫做到有一點深,就讓你覺得好像很厲害的樣子,那你為什麼卻跳過這些東西、不去重視?
—————
所以,當我建立比如說我學生的聽力與基礎樂理知識、以及樂器掌握操作之後,我就讓他們就各自喜歡的歌曲去「聽」,然後去找出旋律;凡是有偷偷去參考網路上現成樂譜的,我一定聽得出來,因為那就跟原曲的細節經常有很多差異;嘿!你以為,你免費找到的東西要多精確???

但是我之前分享的免費的樂譜是我真的有用心在編寫,想要把我的彈奏變成樂譜讓大家可以去練;不過我放棄了,因為我發現根本沒人認真練,也大多練不起來,練不起來的人大多是基礎工夫上有根本的不足,這種硬練一兩年也練不好一首歌。

踏實的跟著我練習這些工夫的同學,雖然經過了一段時間都在彈很簡單的東西,但是基礎建立起來之後,耳朵打開的情況下,我們說要去聽什麼流行歌曲、抓來在烏克麗麗上演奏,那就往往不是大問題了。

再回過頭說要去練什麼Burger這種曲子,如果基礎紮實的人,根本不用一個星期就能把它彈好了;一個星期認真練還練不起來Burger的人,根本程度就還不適合練,太勉強了才會練半天練不起來,這曲子根本沒大到需要練上大半年。

所以,為什麼不願意面對自己「等級還不夠」的事實,乖乖把等級練上來再去挑戰與能力相應的曲子,反而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去練一首不是自己能應付的歌,然後就算你很厲害了背出來了、硬彈起來了,有真的是厲害的人了嗎?我以前也許覺得猛,但現在就打問號了。

就像玩遊戲一樣,等級1的時候就想要去挑戰高等級的魔王,明明砍起來就不痛不癢,卻硬要一刀一刀這樣砍,砍大半天都砍不死...這難道能算是一種毅力的展現嗎!?
————
近期,看到跟自己學兩年多的學生,真的把自己當初寫的譜練了、彈出來了,也是覺得奇妙...因為除了這樣,之前都沒人把我寫成曲譜的曲子練出來...誇張。

但我也很清楚,除非等級到了、等級足夠了,否則根本沒辦法彈到。

於是我後來真的不再去寫譜,因為實在沒有真的幫到人...我寧可寫一篇不討喜的勸世文,即使我知道也沒多少人會認真看;但如果點醒一個人,那就真的是至少有一分作用,不要一天到晚在那邊譜譜譜譜譜了......更真實的面對自己需要完善的基本能力吧,否則給你譜你也練不起來啊。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我使用的USB麥克風】

自從走過數位相機錄影時代、走過智慧型手機錄影時代、錄音筆錄影時代以後,手機加USB麥克風成為平常我錄製教學、講授、彈唱、演奏日常作品的重要工具,這也讓我試過不少工具,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各自的優缺點。

USB麥克風大致上分成兩種,一種是麥克風本體與手機綁在一起的,這種的優點是出外景、戶外採訪時好用,可以直接當成外掛配件隨身移動。
另一種則是牽線然後另外找尋合適架設地點的,這種的優點是可以決定收音的角度、方向更多選擇,在聲音的採收方面可以有更滿意的效果。
無線麥克風目前我就不在這裡討論,因為我自己沒有使用,不敢亂說。
從四、五年前,我就陸續買了幾款外接麥克風,從Zoom到Rode到iRig到Shure我也試過幾款,後來我遇到Apogee我就安定下來,因為它實在能夠滿足我的需求。
當時去到外地演出,我可以演出空檔的時候在住宿的飯店旅館就進行錄作品的錄製演奏或彈唱作品,同時收音同步錄影之後,再把手機錄影的影片中的音檔分離出來處理聲音,再合併回去即可使用。
可以聽聽這個〈晴天〉就是幾年前外出表演時在飯店使用Apogee Mic+錄製的:
這個〈富士山下〉也是使用同樣的型號錄製:
當初都是在飯店的旅館房間一般環境(還不是什麼五星級),得到的收音效果倒也不會不好。
後來,我把Mic+留在香港給香港的夥伴,沒想到他們把它接進電腦,用錄音軟體錄出更極致的發揮。
例如像〈炎〉的Baritone + Tenor的分軌錄音:
更甚至像他們在去年聖誕節做〈Feliz Navidad〉的大製作時,大概有20軌的音軌,除Bass以外其他都是用Apogee這隻小麥克風錄的...真猛。
那樣的使用簡直超過了我對這支麥克風的工作預期:https://youtu.be/h44349KNXYY
要知道這歌裡包含兩種SaxPhone、包含手風琴、包含烏克麗麗、包含雪鈴、包含人聲、包含口琴......
我實在也很配服;而我也知道這麥克風雖然體積小巧,確實是功能強大。
到了農曆新年,他們更做了〈祝福你〉的中西樂製作,還用這隻麥克風去收中國笛、琵琶......
大家可以聽聽看,這些都是用Apogee Mic+收音的... 
回台灣之後的兩年時間,我買了更新款的Apogee Hype Mic來使用,一開始沒特別注意到它與Mic+的差異,後來錄更多彈唱、演奏、合奏之後才知道說,它主要在控制面板裡就內建了三種可調整程度的壓縮模式,可以按照對於人聲、或對於樂器演奏,或對於混合音樂來做到更合適的處理。

這可以在錄音的過程中經過運算,先避免錄音出現失敗收音的情形,後期也會更容易處理檔案...對於日常要產出節目、教學、作品的人來說是相當貼心的功能。
此外,兩個型號的麥克風與坊間常見USB麥克風的不同在於它們使用的都是更自然的「類比訊號」(ASP),兩款都是DSP free的,因此收音上會更加自然、連續。
於是這兩年來,我使用這款Hype Mic簡直是「不覺得有什麼不滿意」,我認為它實在很能符合平常工作的使用範圍。
當然,錄製專輯來說,我還是會使用更高規格且振膜更大的麥克風,因為在物理上有優勢,但是這個小巧的麥克風,平常就在我的工作桌上,亦不佔位置,需要錄製講話、授課影片時,USB與手機一接,無需外加其他物件即可提供高品質的錄音。
你們平常看到我分享的演奏、彈唱,除了極少數的作品以外,90%都是使用Apogee的Hype Mic錄製的,影音同步收取。
那麼我先分享到這裡吧,如果你們看了,有更多疑問或興趣想探討、交流,可以再來訊或留言。我只是想說,因為常有留言會問我是用什麼收音的,我就寫一篇文章來跟大家報告、分享。

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學烏克麗麗看Tab譜?級數簡譜?五線譜?

 Q:終極目標是不依賴樂譜的情況下,在學習的路徑上是否還是需要樂譜?我的回答用四川話來說是「要的」。

在初學入門的情況裡,我帶我的學生使用的樂譜系統是級數簡譜,也就是1234567的這套樂譜。我要一直到初階的中期才會讓學生看Tab四線譜。並且四線譜只是「會看就好了」,學習的過程中,我主要還是使用級數簡譜系統。
Tab四線譜(或吉他六線譜)是專門為了「說明運指軌跡」而存在的,它不是為了「表達音樂」,它是為了「演示路徑」。這裡面如果只專注在路徑的跟隨上,就會忽略到對於聲音的意識。同時,因為Tab譜在進到單音以上的演奏譜之後就能同時記載和聲與技法,此時對於音樂觀念尚未建構基礎的人來講,會有一些問題例如「不知道自己在彈什麼」。
當然,彈了、聽到了,不就知道了嗎?對。但我說的不是這種「知道」;而是必需瞭解自己現在按的音、彈的弦,它在整個樂器能呈現的音域範圍中的相對位置在哪裡、絕對位置在哪裡?這個音在現在曲子裡的定調中是什麼角色、在整個十二平均律的規則定位中又是什麼角色、它前面是誰?後面是誰?...這些思考的工作在Tab譜中並不需要被執行,所以我認為Tab譜不適合做為主要素材。
---------
級數的數字簡譜優點之一在於調性轉移換算的快速,這對於現代音樂有不錯的應用;而且在限制極多的樂器(如烏克麗麗)上編曲,調性的移轉是家常便飯,更熟練的思考會有很大的助益。
前置作業如果我們在C大調來做為學習,會先令C=1,但是這時候就需要知道1卻未必=C,1可以=CC#DD#EFF#GG#AA#B這其中任一個,其後遵循著大調音階的全音半音關係,可以推算到各個調去加以熟練,然後再實際應用到彈奏上。
對應回樂器的指板、琴格、孔位或琴鍵上,就可以將級數簡譜記載的資料在樂器上操作出來。一份級數簡譜識讀之後,可以將其運用在任何需要表現的樂器上。所以例如我若用這本級數簡譜的課本來教烏克麗麗,那我也一樣用它來教鋼琴、教直笛、教口琴、教陶笛。
簡譜系統進到一定熟練度之後,我會建議有興趣涉獵更多資料的同學去認識五線譜,這為的是更多不同的音樂有一些會記載在五線譜上,而並無數字簡譜。而五線譜有一個優點我認為是可以從它的起伏就看出曲子進行的旋律聲線,它一眼望去就可以基本看得出這一樂句的變化或走勢,跟股票差不多概念(誤),一旦稍加確認五線譜上的細節與關鍵之後,就可以很輕易的將整體掌握住,包含節拍在五線譜這套符號系統也是非常分辨清楚。
------------
而Tab四線譜我認為到了進階之後,是很有意義的,因為透過Tab可以清楚記載一個編曲者它在樂器上的安排。由於烏克麗麗or吉他都具有「同一音有一處以上」的特性,所以和聲與旋律的走位有許多的選項,甚至處處受到彈奏者的手指擴張與運動能力影響;也受到樂器本身的硬體條件影響。四線譜可以很忠實記錄這些路徑,提供給演奏者參考與臨摹。
但在Tab四線譜的學習上,我則是認為「必需懂音樂理念」才來看,才不會「盡信譜而無譜」。我舉個例子,Tab譜上寫著這個音要彈某一弦某一格,但是你的狀況是1.你的手指跨不到位(暫時擴張不到or來不及) 2.你的琴在那裡的音準或共鳴不理想. 此時,不具備音樂理念的你因為沒有辦法判斷譜上的記載是否合於你的能力或狀況,你就只是硬練,好吧但結果就是即使彈出來了也不怎麼好聽、怪怪的;又或者是覺得練起來實在很難、好像超級不人體工學似的。
這是當然,因為人家的譜是人家彈得到的東西寫下來的,未必就適合你的狀況;你因為沒有編曲意識與分析理解能力,只是照著操作的情況下,所以常常很容易有這個問題。
-----------------
我記得許多年前,台中的、台北的、屏東的三位老琴友打算合力出一本演奏譜,其中就將同樣一首曲子分成3種不同難度的編曲來示範;這書後來並未順利付梓,但是這個想法我覺得很好。雖然在出版上很佔篇幅,但我相當同意。一首曲子按照不同程度,本來就可以有三種、五種,甚至是十種的難度來編曲,而每一種編曲寫成Tab四線譜就是一種版本,就算其中速度都一樣,但是「密度」或「跨度」稍有不同,難度便會不同。三個老仙現在都不彈烏克麗麗了,這故事就不繼續說也罷。
----------
那麼怎麼辦? 所以我的想法是讓學生透過數字簡譜去熟練樂器的操作,然後使用簡譜系統去練習編曲,自己編曲。而這個編曲的考慮不外乎是旋律、和聲、節奏、音色等變化的組合搭配,再加上穩定的演奏呈現,其實就夠好聽了吧? 而這樣的訓練有很多時候必需在腦袋與樂器之間反覆地思考與嘗試,因為「理論上是這樣」但到樂器的安排上卻未必是理論這樣;而樂器上的安排看似這樣合理了,可是彈奏的操作上可能又會遇到另一個問題而必需取捨或調整(例如前面提到的跨度能力或音準問題),這又是實務上的事情了,實務上的事情必需要由實務上的經驗來準備與克服,才可以建立「實務上的能力」,而什麼是實務上的能力?我認為就是「實力」。
所以我倒也不太寫Tab四線譜給學生,我最多就是把學生要練的曲子用自己的能力彈奏出來先,發個作品,做一個展示。但我能做到的,同學以現在的功力火侯可能未必做得到,那就要去想一個自己可及的路徑,去編排一個比較適合自己現在能力的版本。
你也會彈〈小星星〉、我也會彈〈小星星〉,但我們兩個彈的是怎麼不一樣?關鍵就並不在我的譜比較難啊...那是有很多觀念與能力要具備、要建立、要鍛練的。而我覺得要知道旋律在樂器上的可行路徑有哪些、要知道和聲在樂器上的表現方法有哪些,甚至也要知道在表現和聲的每個當下,有什麼一定要、什麼不一定要......很多考量,都不是你一開始想編什麼歌你就編得到,你可能連〈小星星〉都要練習編編先...
而這些透過Tab四線譜來建立的話,我認為並不容易、效果也不集中,Tab譜更重要的應該是在表達路徑的功能,這是因為烏克麗麗or吉他具有「一音一處以上」的特性。否則鋼琴怎麼不用Tab譜呢?
--------
而級數簡譜在腦海中可以對應到的是「唱名」,它不是現代人的原創,在幾百年前的歐洲就開始使用了,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容易記住音樂、感受音樂。而Tablature(簡稱Tab)本身就是做為一種「指法譜」的存在,跟拳譜差不多意思啦!你以為拳譜是給誰看的?拳譜是給「會武功的人看的」,否則《武狀元蘇乞兒》又怎能在一夕之間掌握17掌的降龍十八掌、又怎能在一瞬間看懂、貫通第18掌呢?
級數簡譜雖然缺點在於需要經過思考與轉換才能對應在琴鍵或者琴格上,但是這個轉換的訓練卻恰好是我們彈奏這種「一音有一處以上」的樂器需要思考的,因為當去到一個目的地有一個以上的路徑時,每一次都要經過考慮,否則就是盲走瞎走;而經過多番訓練之後,走起來其實也就「輕車」因為「熟路」了。
雖說正統音樂教育會視數字簡譜為不正式的記譜方式,但是偶爾有看過一些大師級的音樂家的手稿發現,其實在寫歌的時候,用的也有是數字簡譜,又有何不可?我們知道在體系裡面,就是有體系的考量,它們會需要一套可以溝通無礙的東西;但這與認識音樂的本質不一定有關係,要緊的是我們去真正認識到樂譜背後承載的音樂而不是只把符號看在眼裡操作在手上而已。
-----------
So,小結是,Tab譜絕對有它的用處,而我也並非不使用;但是在訓練與建立學生的時候,我有更多的考量,所以會以級數簡譜為主;等到建立起基礎的音樂知識理念的時候,搭配Tab譜來說明運指的構思與把位的銜接、和聲的取捨...等問題,那真的是可以。
但如果僅以Tab譜為主,就少了許多練習思考的機會,建立起來就會比較慢,甚至會疏於注意,往往彈了很多年的Tab譜,卻還是不瞭解一些基礎的調性觀念或音階常識,那就不好了。

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網路教學三週年心得報告分享&2021年招生

 今天來到2021年五月一號,雞湯從事網路影片教學的模式來到三週年、一千多個日子。距上一個網路教學的心得報告分享又經過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的時間裡面,我更多對於這個模式的好壞進行了驗證、檢視。我對於教學的方向並沒有改變,但是預備要更加深入與細節化,因此在三週年的今天,同樣列出幾點跟朋友們報告:

◎重新錄製更具系統性的教學影片:
在2018年開始這個教學模式以後,我陸續錄製了一百多個教學講授的影片,這依據的邏輯來自我超過7年的面授烏克麗麗與音樂教學經驗;在2021年的時刻,我累積了三年的網路影片教學經驗,於此時重新錄製影片,我相信可以有更好的講授、更細節的單元規劃、更完整的系統。這並不是一個小工程,但是我已開始進行。
◎我的網路影片教學在「自律」的前題下更優於傳統面授:
必需說,不論面授或網路影片教學,學生的「自律能力」都極為重要。然而在學生同等自律的前題下,網路影片教學會優於傳統面授。因為傳統面授有課堂時間的局限,並且學生的自我檢視只能待到課堂上來進行。我的網路影片教學可以突破這樣的限制,但是前題是從事教學的這個老師能夠願意替學生批改作業,而不是「只有課堂上的時間」。這建立在我個人理想的傳統師生關係裡面,可能比較不存在於商業市場上。
◎期待更理想的師生關係(終身制):
在我的成長與學習過程中,老師與學生的活動範圍一直不止於課堂上的時間。在我可能相對傳統的觀念裡,老師指導學生、帶領學生、照顧學生,是更全天候的事情。在技藝的專業上,老師當然有教授與引導的責任;但是在此外的生活上,老師也與學生有互動的關心、協助。而我為什麼發展終身制的師生關係,原因在於我始終認為除了課堂上技術知識上的買賣之外,學生與老師之間更多的是道義關係,而那種關係並不是因為付費而存在,卻是因為認可而延續的。學生意識到「這個人是我的老師」,而老師意識到「這個人是我的學生」。
所以我將收費畫出上限,而在這個上限之前,我準備的是更謹慎的面對開啟的師生關係。而我也不讓學生白叫我「老師」,我既然是你的老師,我就對你存在著責任。我想現代人已經很多不這麼想了,但我是這樣看待的。
◎關於2021年的招生:
更謹慎的開啟師生關係,在你覺得我們可能適合之前,總需要一些驗證,不能只是覺得我彈得比較好而已。
如果你能耐著心瞭解我在做的這些事情、以及我在做這些事情時候抱持的信念與堅持,那或許初步可以相信我能幫助到你。但是你在學習中的「快樂」將不是來自於我特別有趣的教學,而只能是來自於你練習努力後達到成就之後的滿足,一直以來我自己得到的快樂,也就是因為我能彈得更好聽、彈得更豐富而來的。如果你清楚你想要的是確實的好聽、就也要請你同意我們要認真紮實的看待這個樂器。烏克麗麗並不一定是你的限制,因為它只是陪伴你通往音樂的橋樑與鑰匙。我能提供給你的協助是無盡的耐心還有仔細的引導;紮實的訓練為的是可以更加的自由,為了可以任意去飛,必要花費的是一再苦練,而每個人的天份不同,需要的心力也不同。但我願用我能給予的內容,教授你在烏克麗麗上面、在音樂上面得到更好的進步。
然而我也不可能教給你我不會的東西,所以你當然需要知道我的作品呈現的風格,才不會有錯誤的期待。
————-
----------------------------
◎關於我教學的初衷與現行模式的發想,這是2018年5月的文章:
◎2018年6月的一個月心得影片:
◎2018年12月的歲末心得文章:
◎這是我網路教學一週年的報告:
◎這是網路教學1年半的心得報告:
◎這是兩週年的心得報告:
◎非誠勿擾:
-----------------------------
以上心得報告、分享。

2021年4月2日 星期五

那瑪夏代課小記



三月份,我有一個代課的臨時任務,跑了3趟那瑪夏國中,它是高雄「市」最偏遠的學校之一,從我家出發來回200公里。先到旗山,然後推進到甲仙,才切進往那瑪夏的台29線,一路走到台29線的0公里,再接臨時便道...那瑪夏的盡頭是絕路,再沒有道路延伸了,這是2009年的88風災(莫拉克颱風)之後重新再建起的聚落了。


想起2010年,時值研究所的我,在風災後一年天真的以為道路應該修得差不多了,便一群車友騎車前往南橫(台20線),誰知進到甲仙看到淹沒的河濱公園、進到梅山的途中經過一座又一座的便橋、一波又一折的鐵板便道、彎彎曲曲的下河床、再高繞,把車都快搞壞了...面對著一片又一片走山的大地、改道的河流、破碎的道路...那幅景像如今還是讓我覺得驚心不已,往後我就很是懼怕山川大海...因為吾人實在渺小得很。


2010年88風災後一週年騎車到南橫的情況


當時,看著梅山的居民仍然樂天的騎著野狼進出山林,我不禁問了當地的原住民「為什麼不離開?還要守在這裡?這裡什麼都沒有了,不是嗎?」,他樂天的回答我「為什麼要離開?這裡是我們的家,我們祖靈的地方,什麼都沒有,還有我們,那就還有以後呀~!」;我並不能體會他的心情,但他看起來並不悲觀。

這片山谷如何美麗,卻也提醒著我們的渺小

(去年南橫再開到天池,我與朋友有再騎車前往,經過梅山,現在又是熱鬧的聚落,與當時不同)


那瑪夏並不在南橫路上,而是由甲仙再側切進去的支線,直到現在那瑪夏也沒有一家連鎖超商,從那瑪夏要出來到有7-11、全家的甲仙市區,需要30公里的山路,大約是半小時以上的車程。基於我知道這些事情,我對於這次代課的任務非常謹慎、恐懼。


———————

任務的內容是兩次一整天的課程,服務的對向是國中三年級、九年級的部份學生,帶領他們技藝學程、生涯試探的課程。 這與單純的樂器社團極為不同,對於學生的未來發展有一些影響的用意在其中,藉由這樣的學程讓他們探索不同類別的職群,在國中為技藝教育學程,在高中為實用技能學程。


接到任務後的幾天,2月,我第一趟前往那瑪夏國中,單純為了探路與瞭解環境。再次推進到台29線的盡頭、那瑪夏的盡頭(第一村),折返回那瑪夏國中,正是下午。新建的那瑪夏國中非常簡潔、乾淨,山裡的環境也依然清幽...

剛開學、放學時分的校園裡,遇到了剛開完校務會議的輔導室的老師,說明了來意與希望瞭解的事項之後,更加清楚此次代課自己可能要多加準備的一些內容,便不多打擾,離開往鄰近的瑪雅聚落看看有沒有合適的住宿。這整天的課程,第一節課是8:15,我打算提早一天過來,隔天才不會過於匆忙。

幸好,那瑪夏在旅遊方面有發展螢火蟲季的行程,所以聚落裡面還算都有住宿可以安排,選擇不多、費用不低,代課的收入幾乎就花在住宿&交通、時間成本...但是我想起2013~14年間,自己在台東的偏鄉部落服務的經驗,而今時隔多年又有機會回到部落來短暫幫忙,也是一種奇妙的緣份,便不去想金錢的事情,我更希望的是自己這一次機會裡面能做好,因為未必會再有下次的。

回家後,開始利用時間備課,找到技藝教育資源網,搞清楚課綱的內容以及自己可做的事情...再三的跟學校方確認、詢問可用的器材與之前老師帶來的內容...一邊整理自己手上可用的器材與資源,這一整天、兩次的時間,我能帶來一些什麼,取決於我是否做夠充份的準備...否則混過去也是很快就過一天,我卻不能讓自己這樣,否則我就不如不來了。
-----------
問題就在於這兩天的課程重點絕對不在烏克麗麗本身。關於「職業」這件事,烏克麗麗做為一個職業的體驗絕對太過於限制,就15~6歲的少年來說,更重要的任務也不是在於學習一項樂器的演奏。所以我的想法是藉由樂器為引子,帶入東方、西方的樂器的差異的時候,去講到英文與中文世界的差異,甚至我花了一些時間去講「搜尋資料」這件事情...

樂器的種類大項目如何劃分,吉他、提琴的家族各自有什麼樣的特色?他們與鋼琴有什麼相同&不同?在聽音樂的時候要怎麼去賞析其中的細節?光是「音色」和「音高」就必需小心不要搞混為一談,這些重要的「觀念」讓我們一起來瞭解。
共鳴的原理在樂器上怎麼呈現?而同樣是木頭,在拉弦與彈撥與擊弦的樂器上表現出來有哪些不同的變化?因為有網路,我們可以很方便的演示展現這些不同,但是如果電腦的首頁還設在Yahoo,那就會有很多差異。我實際上操作了在網路上搜尋的差異,光是使用不同的搜尋引擎已經有很大的差別;如果再搭配「不同語言的關鍵字」就會有更大的差別。例如你在Youtube搜尋「小提琴」和你搜尋「Violin」,會找到的東西就很大不同;這就是巴別塔以後的事情了。
                                           
回到音樂的世界裡,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去把基礎的樂理疏通、建立一番。部落的孩子從小對於音樂都不陌生,若是有去到教會的人,在樂理上很可能也都有一點點基礎。但是為了讓溝通順暢,我還是花時間把基本樂理與專用的詞彙都再仔細的說一輪,關於現代音樂十二平均律與自然律(純律)之間的區別、十二平均律裡面聲音組成的結構、排序的規則,音名唱名與音高級數階梯的順序......再從這些去講到「音樂的元素」裡面的旋律、節奏(律動)、和聲......然後我們才接著開始進到樂器的操作上去更多體驗。我準備了吉他、還有Soprano、Tenor、Baritone的烏克麗麗,學校裡正好有Concert可以用,教室有鋼琴、有爵士鼓、有黑板有投影機,有很快的學術網路...這些偏鄉的孩子缺乏的永遠不是物資上的支援,而是需要更多「人」去陪伴與引導。

中午的便當我沒什麼時間,匆匆吃了之後,一邊聽著同學們提供的「歌單」,一邊寫著教師日誌...如果不是因為在高中與小學教過書、待過學校的環境裡,實在很頭痛這些事情吧,我想。 也怪我自己要每個同學想出三首他們喜歡的歌曲,要做為我們接下來操作樂器體驗的素材,而我必需利用午休的時間好好的把這些歌都聽過一遍,你們一定很好奇現在的少年少女們會開什麼歌單出來,你以為有告五人嗎?並沒有呢!完全是文化不同的世界,非常有意思,也值得我們反思,到底我們一直推崇的「美」才是美嗎?這些孩子推出來的歌單著實也讓我得到許多好聽的參考素材呢!!!

下午的兩節課,我們進行了實際的操作,因為上午已經把基礎樂理都講好了,下午在進行和弦的按壓時,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在彈什麼。站在講台或課堂,一直都不是我陌生的事情,不管是指導1個人或是指導100個人,這對我來說都是我能力可及的;雖然心裡更希望可以影響多一些人;但就算只是面對少少的人,我也是會盡全力。
這第一次的課程就在布農族語版的王宏恩的〈月光〉歌聲裡暫告一段落;我留了20分鐘的時間跟同學們提問,我告訴他們這個課程的目的不只是讓你們去操作這些樂器、認識這些理論知識,這些都不是太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是,現在你們已經15~16歲,很快你們再經過高中,就成年,就要面對這個社會。對於這片山以外的世界,你們有什麼想像?你們要怎麼去期待?你們要怎麼打算?這都必需要是現在就開始趕快積極去做準備的事情......我要請同學們去思考這個問題,然後我們下一週還有一次的見面機會,我們會再接著討論這個事情。

第二週,也是最後一次的代課,我的打算是起個大早,5:30從家裡出發,加上中間休息一下的時間,我能剛好在第一節課之前抵達學校。五點半要出發,那我四點半要起床梳洗,而前一天睡覺前我得把器材都上車。關於職涯的問題,這一次我打算讓他們知道Jake或Daniel Ho的故事,還有我自己本身的經驗。

早上的山景很漂亮,山很熱鬧,這是春天,萬物欣欣向榮。

這天的課程我花時間復習了上週的理論部份,因為我知道一個星期過去,很多事情都會忘記。我復習的重點之一擺在「英文詞彙」的部份,好像有一點在上英文課,但我一直跟他們強調一件事情是當年鹿野部落的Daniel跟我說的一段話,我記得清楚。Daniel從美國回來,到部落服務,他說「只要這些孩子學會使用電腦網路,加上英文,這座山這片海就困不住他們」,這段話讓我感悟很深。各位不要以為只有偏鄉才是需要這樣,對於台灣一座小島來說,我們不同於其他大陸型的國家有很多文化衝擊,台灣的文化刺激少得可以,我們如果不想辦法讓自己看到更多世界的話,其實很容易變成夜郎自大的心態,這是萬萬要不得。


接著我們花一點時間講了「音樂」上面的欣賞與分析,例如在同一首曲子來講,使用不同樂器表現出來的差別是什麼?我舉了《梁祝」使用小提琴與使用二胡的差異,並且實際導聆來比對。我接著還說了一首曲子在不同的編排上,去呈現出不同的風味,這延續了上一週的「音樂的元素」的部份來做進一步的展開,我希望這些同學在上過我的課之後,能在音樂的欣賞上,有更多的意識與概念。

理論、實務、理論、實務,概念不能只是在腦海裡,透過樂器的操作,讓它有更深刻的體驗。我們今天講到「調性的轉移」,馬上就把上週的C調轉成今天的G調,並且讓他們在實際的級數上面做和弦的推演。C和G調有很多重疊的和弦,按法不用重學,D和弦就用我個人最喜歡的簡單D,0220來操作,然後我們就用〈稻香〉一起來玩音樂。

透過〈稻香〉我跟同學們說到「歌詞」在練習時候的重要性與影響,並讓他們知道「彈唱」是一種「同時操作兩個樂器」的行為,難度是不低,因為自己與自己合奏。並且我也多方示範樂器的獨奏、彈唱給同學們看,然後操作樂器的部份就到這裡一個段落。

我介紹了以烏克麗麗為職業的演奏家們的故事,然後在第二次與這些孩子的課堂結束前,大約有將近半小時的時間,與他們進行了一個討論。
並不是在嚇唬這些同學,而是外面的世界確實需要更多的準備。而我只不過是一個好運的人,我還存活著,卻不能保證什麼,所以一直以來我自己也不敢鬆懈。山裡的孩子還是相對單純的,被這片山谷包圍著,對於外面的世界可能透過網路可以有很多認識,但也有很多是想像...而終究很多人會離開這座山谷去到外面的都市叢林...那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一個陌生的老師,只與你們短短相處兩個星期,我說「今天可能是我們這輩子最後一次見面」的時候是認真無比,因為我深深知道一期一會的事情是真的。你看,我與我的國外友人原本每年都能碰面至少一次,誰知道疫情一來,我們下次見面的日子很難說得準。人生不是只有一個疫情會帶來變動,處處時時事事都是造成變化的可能。在這個時代,等待學校的教育似乎早就太慢、太不足夠,自己要具備彈性進修的能力。我也不能兩星期都在跟你們討論「人生」,我是來上「音樂課」,只是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有許多,音樂當然有講,而人生更是要談,畢竟對接我的是輔導處,而這也與職業與生涯相通。

於是最後一節課時,讓每個同學都說說自己對於未來的想像與期待,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做什麼樣的工作,想過什麼樣的日子...
「成功」不是一個有定義的事,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不相同。而只有你有需要去定義你的成功,關於別人,我們都無需評議。
有時候你覺得別人很成功,說不定他覺得自己狼狽得很,那不是很諷刺嗎?是你說了算,還是他說了算?
當然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關於雞湯G.J.Lee 2020

之前寫了新的自我介紹,中文的部份:
嗨~你好~我叫雞湯,雞湯是我從大學就使用的暱稱,因為安慰失戀的朋友、他說我是他的雞湯先生;做音樂之後,也希望自己的音樂是人們的心靈雞湯。對非華語圈的朋友來說,就用本名的縮寫:「G.J.Lee」,期許自己的音樂一年比一年更接近「Good Job」或「Great Job」。

雞湯 G.J.Lee 是來自台灣高雄的鄉下人、從小喜歡音樂,喜歡但不敢夢 ;陪伴著他的成長的玩伴有許多不同的樂器,但成長過程也與一般孩子差不多,都是功課優先、升學至上;卻在2011年他就讀研究所期間,遇到Ukulele,被Ukulele點了一把火,讓他開始做夢、追夢。  


四條弦、兩個八度,能給音樂的空間好有限,但雞湯從世界上很多高手中看到許多可能,他於是也試著追求音樂的夢。原本大學與研究所主修中國哲學,已經修完中文系碩士班與教育學程的所有學分、甚至也獲得台灣教育部的獎學金,原本是要走入校園從事教職的;但因為遇到Ukulele之後實在太熱衷並著迷,思考之下決定休學走上這條路,並以此為志業。

  2011~2012年的期間,先是在生活中展現了高度的熱情與活躍,Ukulele幾乎不離身,甚至也開始兼職在學校附近的音樂教室教授初級課程,並且在網路上開始持續地分享自己的彈奏,也積極參與台灣北中南城市的相關活動、認識更多琴友、前輩...... 2013年起抱著戰戰兢兢的想法,決定休學全心投入,並於當年6月在前輩Annier的推手下,舉辦人生首場個人音樂會,於7月接到徵召入伍服役。 

服教育替代(兵役)一年的期間,分發在台東山區偏鄉部落,巧逢學校也在發展Ukulele,幸於服役期間得以施展所長,也教授學童,因而得以在服役期間不致荒廢。

於此同時,開始陸續於台灣一些設有Ukulele社團的大專院校、各級學校或團體有更多機會推廣、分享烏克麗麗這項樂器,例如台灣師範大學、淡江大學、台灣大學、輔仁大學、台北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建國科技大學、高雄醫學大學...... 同時也並於台灣北中南一些城市舉辦推廣分享講座、音樂會......

 2014年起開始有機會將足跡跨出國際,例如韓國、日本、中國大陸十餘個城市、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遠至澳洲、芬蘭......伴隨職涯的投入,也積極進修、學習更多音樂領域的專業,例如音樂的製作與編輯。 2017年開始推出首張個人音樂創作專輯《即時行樂》、在2018年推出《即時行樂2》、2019年推出《即時行樂2.5》原創音樂專輯。  

目前,仍全職投入Ukulele領域,也持續積極參加國內外相關活動;目的是希望藉由Ukulele這項樂器,讓更多人感受到音樂的美好與親近,如同心靈雞湯一樣滋潤營養。

G.J. Lee is an active and enthusiastic ukulele player who is passionate about sharing his music. Well-known in his home country of Taiwan, his performanc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richness of emotion and meticulous detail. Not only interested in the ukulele itself, but also the greater world of music, he has arranged many familiar tunes for the ukulele. He plays a variety of music, including classical, folk, animation and film music, and Eastern and Western pop music, among other genres. His goal is to touch people's hearts through music, as he believes music is alway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nect with people. Because the ukulele is conveniently portable and easy to share with friends at any time, G.J. continuously and tirelessly strives for excellence on the ukulele.

Regarding the meaning of his name, G.J. say:“I always expect myself to do a "Good Job" when performing my own music.”

Youtube Search G.J.Lee

G. J. Lee

Debut Ukulele Concert by Annier(Star Wish) in Kaohsiung, Taiwan, Jun. 2013

Has start to lectured and held workshops at universities including: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mkang University,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mosa University, and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ince

Oct. 2013~

Debut Concert & Workshop by ACE & UkuleleCN  in Guangzhou, China, July. 2014

5th,7th ,8th,9th,10th,11th Taiwan Ukulele Festival, Hsinchu City, 2013~19

Start Personal Concert & workshop cities  tour in Taiwan Nov.-Dec. 2015

5th,6th,7th,8th Guangzhou Ukulele Festival, Guangzhou, China, 2015~18

1st Wuhan ,Wenzhou Ukulele Festival, Wuhan, China, 2015,2016

Music China (Shang Hai Show),ShangHai City,China,2016~18

3th Santosa Ukulele Festival & first Concert & Workshop in Singapore,May,2016

Debut Concert by Ayers in Vietnam , June,2016

Debut Concert & Workshop by Emmmmm Music  in Hong Kong, September,2016

1st,2nd Pacific Rim Ukulele Festival in Kaohsiung, Taiwan, 2016,2018

1st,2nd,3rd,4th Unilele Ukulele Festival by NTU in Taipei, Taiwan, 2016~19

Ukulele Picnic in  Yokohama,Concert with Friends in Japan,2016~19

11th,12th,13th Aloha Ukulele Festival  in Seoul,Korea 2016~2018

6th Cairns Ukulele Festival in Cairns,Australia 2016

Released First Personal Album"Ukulele Improvisation 即時行樂"and start a ChinaTour,over 15 cites and over 45 days to share his ukulele music. May-June,2017

Second Personal Album"Ukulele Improvisation II 即時行樂2" July,2018

Ukulele Festiavls in Kuala Lumpur ,Malaysia , August ,2018~19

TWUF-Tropical Winter Ukulele Festival in Finland , January,2019

5th Philippines Ukulele Festiavl,Manila ,Philippines ,March,2019

4th Hong Kong Ukulele Festival by UkeHK ,July,2019

2nd Hong Kong Aloha Festival ,July,2019

Third Personal Album”Ukulele Improvisation 2.5即時行樂2.5”,December,2019

...............be continued